今天若想要知道客戶對於產品及服務是否滿意、客戶的想法為何時,我們會用「客戶滿意度調查」來了解,也以這個調查做為改善產品與服務的依據。近年來,理念由「客戶第一」轉變成「員工第一」的公司越來越多,很多本來圍繞著客戶的活動,如今都變成圍繞著員工展開;若想要知道員工的想法,對於公司各方面是否滿意,像是薪資福利、工作、環境等面向,我們會用「員工滿意度調查」來了解,對於有待改善的事項長期追蹤與持續修正,並確認相關議題是否真的獲得改善,以進一步提高員工的滿意度與忠誠度。
隨著不同世代與背景的員工加入企業,為使員工專心投入職場,全球企業紛紛推動多元與包容(Diversity & Inclusion,簡稱 D&I)的相關措施,而推動 D&I 的首要工作,就是要了解不同背景員工的需求。探尋員工的需求,可以從員工的基本資料(如年齡、年資與家庭狀況)、健康檢查報告(應該關注的健康議題)、員工需求調查(如員工溝通平台或意見箱)、員工滿意度或組織氣候調查、職能評鑑(了解員工發展的方向)等來了解,或直接與員工進行訪談,在掌握員工真正的需求後,人資部門才能制定符合員工價值主張與員工體驗的管理政策與措施。
人有不同的器官,各自具備不同的功能,我們之所以要做健康檢查,便是藉由定期檢查身體狀況,防範器官功能不健全。一家企業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身體,有不同的部門各司其職,因此企業也應該定期做健檢。「員工滿意度調查」就是企業健檢的方式之一,很多企業都知道「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」,員工如果不滿意,公司口碑不好,網路風評差,新人報到率低,員工離職率高,企業就會越來越找不到好人才,最終很可能被市場淘汰,所以,透過定期員工滿意度調查檢視企業的各項指標,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。企業要實施員工滿意度調查,有三點非常重要的原則:
有些員工剛開始填寫滿意度調查時,總會擔心「能不能說真話」、「會不會被公司秋後算帳」。如果員工有疑慮,不說真話,那調查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夠確實;用有問題的調查結果來當依據,因而做出錯誤的決策,會是很危險的事。為了取得員工的信任,大部分的企業都會使用外面第三方的員工滿意度調查服務,得出的結果也更能反映真實的管理問題。
像是人體的健康檢查一樣,每年定期執行是很重要的。去年健檢的紅字,醫生建議要注意飲食與規律運動,今年指標是不是有改善了呢?必須每年追蹤,才不會由紅字變成更差的數值,對健康造成傷害。員工滿意度調查也是如此,考量員工施測的頻率與管理措施改善成效的評估,建議一年施測一次。定期執行還有另外一個好處,可以長期追蹤數值、掌握後續改善的效果,如果效果不好,再採取不同的改善方案。
實施員工滿意度調查最重要的關鍵,是高層願意持續解決員工的問題。如果員工做了調查、反映了管理的問題,公司卻不做出適當的回應,那一次、兩次之後,員工知道公司只是做表面功夫,「員工滿意度調查」就會淪為形式。建議完成調查之後,向員工說明這次的調查結果,宣布其中有哪幾個事項公司會改善,公開透明讓員工知道;如此一來,員工才會相信公司是認真、有誠意的,對公司也會更有信心與向心力。